工业利润统计数字撒谎了吗?国家统计局回应
(原标题)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有关问题接受采访
日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1-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,社会各界较为关注。就如何看待这一数据等问题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问:1-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.5%。这个数据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经营情况?
问:社会很关注,用公布的利润总额计算出的增速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速存在差异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答:出现差异的原因,主要是企业统计数量发生变化、加强统计执法、剔除重复计算和非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2018年1-5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为27298亿元,少于去年同期的29047亿元,增速应该是-6%。为何同时官方公布增速为16.5%?
但是上述回答又产生了新的问题:退出规上的企业净数量超过了6000家,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经济周期的体现吗?如是,可比增速是否高估了整体规上的工业企业增速?——这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问题。
本文作者系CF40·青年论坛召集人、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机构意见。
同时我们也注意到,央行近日新出的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当中,对宏观经济判断的依据之一就是——工业企业的利润状况还是不错的。这个判断可靠吗?
这解释了两个数据的差异,但是仍然无法回答质疑——可比增速高估了整体规上企业的盈利状况,低估了经济的下行压力。
最后到了关键问题,为什么还是有4次发生了较大差异?怎么理解这种差异?
(1)1998年以前工业统计范围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,1998年及以后工业统计范围调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。
(3)2007年开始,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,主营业务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国有工业法人企业不再作为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。
(4)2011年起,规上工业统计起点标准,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。
首先,一种观点认为大量企业退出导致了这种变化。那我们就看看:与去年同期相比,2018年4月的规上企业确实减少了6234家。
[1] 参见:国家统计局,《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九: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》。
http://www.stats.gov.cn/ztjc/ztfx/jnggkf30n%20/200811/t20081106_65695.html ,2008年11月6日
[2] 参见河南省统计局网站,http://www.ha.stats.gov.cn/hntj/lib/tjnj/2010/html/j14.htm,原文是:“1998年至2005年,工业统计调查对象由按隶属关系划分,改变为按企业规模划分,分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(简称规模以上工业)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(简称规模以下工业)及个体工业三部分。”2010年。
[3] 参见北京市统计局网站,http://www.bjstats.gov.cn/nj/main/2013_ch/content/sm11.htm,原文是:“2000年-2006年,工业统计调查范围由按隶属关系划分,改变为按企业规模划分。2000年至2006年,分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(简称“规模以上”)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(简称“规模以下”)两部分。”
[4] 接受16.5%的利润可比增速,和工业企业利润分化、以及经济形势的分析并不完全等同。笔者也认同,目前工业企业的利润分化已经非常严重,不过这个事情并不是2018年才发生的,2016年、2017年就已经非常严重(随着去产能的基本完成,2018年的行业分化应该会走向弱化)。详细可以参见《去产能政策的进展及其影响》,《国际经济评论》,2018年3月。或者参见笔者过去的文章。